教  案

 
 
=================================================================================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参考书目 习题

 

第五章 隋唐美术

教学内容隋唐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隋唐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人物仕女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全面成熟,空前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美术间的交流;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较之魏晋时期更加紧密与自觉;同时除人物画之外,山水、花鸟、鞍马等画科开始出现并且独立成科。

同时,唐代的宗教美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改进而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言,现实性题材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另外,开始出现政府对绘画活动进行干预的现象。

            

第一节  绘画艺术

人物画 

唐代人物化主要以贵族生活为题材,并以为贵族服务为主。

阎立本与尉迟乙僧 以阎立本为代表的绘画风格体现了中原风格,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绘画则体现了西域画风。

阎立本,其主要成就在绘画方面,毕生为皇室创作。他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土》、《职贡图》、《历代帝王图》等。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阎立本的绘画都是省略了背景,以突出主体的,这是这一时期绘画的特点。

尉迟乙僧为西域人,王族子弟。他最擅长画佛像、人物、鬼神、也善花鸟。所画人物“皆是外国之形象”。尉迟乙僧的画风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其创作多是寺庙壁画,他采用西域的“凹凸”法,所画壁画具有立体感。他画佛像“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均彩相错,乱目成沟”,但是在用笔上“小则用笔紧劲,如曲铁盘丝,大则洒脱而有气概”。

二、“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的创作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创作了300余堵壁画,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等。传为吴道子的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等。

吴道子不但吸收了张僧繇的立体画法,还发展了张的洗练概括的绘画技巧,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尤其是他创作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能表现对象“高测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这就是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吴道子为强调其线条的表现力和独立功能,有意识的在画中将色彩弱化,“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此外,他还创作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

吴道子再绘画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审美变化,所创“吴带当风”成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画圣”之誉。

唐代仕女画

张萱 盛唐画家,代表做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以盛唐贵族妇女生活为题材。画面上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游春的愉快主题。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而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是此幅画的成功之处。

 周肪 继承并发展了张萱仕女画的是周肪,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游春仕女图》、《宫骑图》等,多表现贵族妇女的幽怨生活。同时,周妨又是一名宗教画家,他画的形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这就是为后世广为承传的“水月观音”之体,被称为“周家样”。

山水画

展子虔《游春图》

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确实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的山水画技法,这时已经能够部分的作到了,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李思训和李昭道 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格

  李思训 字建,唐朝宗室。他的画风突破了单纯以线勾勒填色的画法,以富有变化的勾褶表现山石树木的结构,再以青绿重彩填染,使画面富丽堂皇。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 是李思训之子,被称为“小李将军”,代表作《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绘画手法均用细笔勾填,仍无皴法。

青绿山水画,基本上是用细笔勾勒山石树木,用石青石绿填染为主,既表现了对象的固有颜色,又绿带主观化装饰意味的手法。这是较早的山水画样式,因为使用青、绿为主的颜色而被称为“青绿山水”。后世把李思训推崇为“北宗”或青绿山画派的鼻祖。

水墨山水画的创立

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

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的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王洽画松石山水则以疯癫狂放,创“泼墨”之法。唐中期画家张 ,作品多以水墨作山水松石,意趣追摹王维。其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在于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中晚唐的花鸟与鞍马画

薛稷、边鸾,曹霸、韩

画论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第二节  陵墓雕塑

昭陵六骏

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先后骑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白蹄乌、特勒骠,青 和什伐赤。其中,飒露紫和拳毛 早年被盗往国外。浮雕六骏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丘行恭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千余年前的雕刻家能够如此明确的意识到浮雕创作的这一基本特征,是令人惊叹的。

乾陵石刻

顺陵石刻

   

   第三节 书法艺术

初唐四家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楷书与草书的发展

颜真卿

柳公权

张旭

怀素

李阳冰的小篆

书法理论

李世民的《笔法诀》

孙过庭的《书谱》

张怀 的《书断》

 

  第四节 佛教美术

石窟壁画

新加地区的石窟壁画

新疆的唐代石窟壁画,虽然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但是中原的画风已经逐渐波及新疆的石窟和寺庙壁画。如克孜尔千佛洞第27窟的《说法图》与第80窟的涅磐变、菩萨、千佛等形象丰满。有的石窟根据佛经故事的情节,在须弥山之间加上大量的鸟兽花草,用色单纯而富丽。各种飞禽走兽姿态万千,极富情趣,体现了画工们对人物形象的人格化处理,使得佛经故事充满人情味。同时,在某些山水画中出现了比较简单的皴法。

莫高窟壁画

初唐的敦煌壁画开一代先锋。中宗以后的敦煌壁画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进入繁荣阶段,大佛经变相愈加宏伟;菩萨形象丰润肥艳,;天王神采飞扬,鬓发怒张,力量无穷。艺术手法出现了新的风貌,出现了富有抑扬顿挫的莼菜条线描,略施淡彩的“吴装”,浓烈富丽的青绿山水,使得壁画更加绚丽多彩。气象宏大,装饰缛丽,繁复的内容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风貌。

这一时期的净土变相题材在敦煌壁画中大量出现。法华经变相和弥勒经变,自隋入唐生活气息逐渐浓郁。

唐代石窟壁画的总体特征是:初唐的作品以造型生动、气势恢弘为主要特点;中晚唐则趋向于情节的趣味性描绘。唐代佛像多以现实人物形象为依据,具有很强的人性化倾向。

石窟雕刻

龙门石窟雕刻

龙门石窟在唐代再次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现存唐代开凿的洞窟数十处,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其巨大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的。

奉先寺南北约30米,东西深35米,原高40米。奉先寺本尊卢舍那佛坐像,高17米,两侧迦叶,阿难,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其规模之大是空前的。奉先寺造像的价值还在于形象的塑造,卢舍那大像,天王,力士以及脚下的地鬼等形象表现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卢舍那佛慈祥亲切的面容,阿难文静温顺的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威严和力士的刚烈,都如同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艺术家通过独具匠心的形象刻画,完美地营造出神情感人的整体气氛,成为唐代石窟艺术中的瑰宝。

天龙山石窟造像

炳灵寺石窟造像

莫高窟唐代彩塑

莫高窟唐代彩塑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菩萨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由于这会的变迁,它和壁画中的形象一样更多的表现女性的温柔和沉思。这种表现往往不只是通过头部的刻画来完成,而是将整个雕塑当作一个整体,以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来实现。出现了“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古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反映了宗教美术与生活之间的饿联系。

唐代佛教美术的基本成就和特点

唐代的佛教美术明显地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而更加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论,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根据经典创作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其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风貌。先前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至唐代则逐渐形成了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肪为代表的“周家样”。这是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的两种中原地区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

 

  第五节  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染织工艺 金属工艺

               思考题

解释“吴带当风”、“吴装”。

解释“昭陵六骏”。

简述《游春图》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中的意义。

总结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的发展变化。

总结唐代美术的总体特征。

 

 

 

 

                                            <<返回

 

 

 

 

 

 
   
   
 

=================================================================================

 

 

联系方式: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电话: 0931-7975005

  邮编: 730070

  电子邮件: wyf1927@163.com